11月22日-30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在海南三亚举行。本次运动会,贵州采取全项目参赛模式,是历届运动会以来参与项目最多的一届。除一名运动员已于今年7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结束了马上项目的比赛外,共有336名运动员将赴海南三亚,投入18个大项100个小项的竞赛项目,以及7个表演项目的比赛中。
为了在运动会上充分展示贵州健儿风采,省民宗委与省体育局联合成立备战工作专班,于今年9月启动了集训工作。各项目代表队由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体育职业学院等各高校,以及黔南州、黔东南州、安顺市等牵头组队,在过去两个月中,运动员默契配合,训练如火如荼开展。
团结协作 共同向更高目标迈进
3名运动员将脚套在同一块木板上快速行走,在同等距离下最先到达终点者为胜。板鞋竞速比赛规则并不复杂,但配合起来却十分考验运动员之间的配合和战术。
上大学之前,张玉兵从未听说过这个项目,直到进入贵州民族大学就读体育教育专业后,他才开始接触板鞋竞速。“和单人项目不一样,这个项目更考验彼此的配合,简单来说,3个人要像一个人一样。”作为此次参赛的选手,张玉兵对于这个项目已有了较为完整的理解。
在田径场上,张玉兵和队友把脚套进木板,脚掌着地,脚跟提起,整齐划一地向前冲去。这个项目张玉兵练了4年,此前也参加过不少比赛,已算是经验丰富的“老将”。在他看来,板鞋竞速比拼的不仅是速度,更是团队配合,“如果某天某位队员状态不好,我们其他人也会迁就他,把速度降下来,降低失误率比速度更重要。”
在本次的比赛项目中,有不少都体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表演项目是团体合作的结晶,龙舟是集体力量的展现,双人秋千需要两人同时发力,花炮、珍珠球、木球等团体项目更需要每个人在团队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位于清镇市红枫湖的水上运动训练基地,48名男女运动员分坐在两条龙舟上,伴随着强劲有力的鼓点,在波光粼粼的水面喊出整齐划一的口号,木桨拍打着水花,推动龙舟极速前进。
赛龙舟是贵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在黔东南、铜仁等地均有端午划龙舟的传统习俗。在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龙舟自然也成为贵州的一个优势项目。据该项目教练刘海清介绍,基于传统优势,今年的队伍中有不少运动员来自黔东南等地。“我们9月在凯里下司的国家级水上运动训练基地集结后,开展了近一个月的配合训练,前期主要以技术和基础体能储备为主,10月转站红枫湖,开展正式的赛道训练。”刘海清说,今年的参赛选手特点突出,“体重轻、身体素质好、年轻力壮,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运动员来自全省各地,有此前在杭州亚运会中勇夺冠军的王亮、杨海雷、冯朝朝,也有长期参与龙舟比赛的爱好者。2009年就开始接触龙舟的王韦,曾代表黔东南州参加过不少比赛,两个多月的集训让她感受到技术的快速提升。她说:“划桨的幅度、下桨的力度,这些细节在这两个多月的训练中都更清晰了。”
技能提升 交流互鉴实现共同进步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比赛项目,虽然均来自于各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但有不少项目的比赛形式、规则等和当下流行的体育项目有共通之处。
在花炮的训练现场,从运动员的体型就能轻而易举区分哪些是橄榄球运动员,哪些是在校学生。据了解,全国各地的花炮队伍都会邀请橄榄球运动员参与其中,因为,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湖南等地的“抢花炮”,就因其强烈的对抗性和趣味性被比喻为“东方橄榄球”。
花炮队助理教练杨涵方曾是美式橄榄球运动员,此次受到号召代表家乡参加运动会,让他感到非常自豪。在他看来,花炮呈现出的原始对抗是最吸引他的地方。“橄榄球运动需要运动员奉献自己的身体,花炮也是如此。因此,我们需要不停地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重复练习擒抱、对抗等动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大家保护自己的方法。”
贵州民族大学体育教育篮球专业的大四学生阙微也是花炮队队员,激烈的比赛形式让他感觉既刺激又兴奋。“一开始,我只会横冲直撞,通过这几个月的训练,已经会打战术配合了。”在阙微的印象中,这是一项酣畅淋漓的传统体育运动,激烈的对抗总能让他们热血沸腾,为了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训练之余,阙微还会去健身房给自己“加餐”。
有专业球员与在校学生的交流切磋,也有“老面孔”和“新生代”的传承。
发源于贵州赤水河流域的独竹漂,通过近几年不断加大对外推广力度,在全国逐渐兴起。此次代表贵州参赛的胡朝贵,是参加过4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老手”,在前几届运动会中取得了多个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好成绩。今年,除了全力备战比赛之外,他还承担了“老带新”的任务。
“这项运动主要考验我们的爆发力和稳定性,容不得半点失误,如果稍微晃动一下,有可能会因那零点几秒输掉比赛。”胡朝贵表示,体重轻在这个项目中占有优势,年轻运动员耐力好,但是技术上需要再磨炼,在训练过程中,他们会经常进行交流。
凯里学院学生杨娜刚接触这个项目不久,她对胡朝贵的看法也十分认同。“我现在转体还不太熟练。老带新的方式让我进步很快,平时会向老队员请教很多技术细节。比如,我之前拉杆不是很正,经过他们指点之后,很快纠正了动作,技术在一点点提升。”
今年的参赛队伍中,蹴球、攀椰竞速等多个代表队都采取了“老带新”的模式进行训练。在教练和运动员们看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需要持续发展,就必须有新鲜血液源源不断注入,老队员的大赛经验十分宝贵,对于传统体育运动的传承和创新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艰苦备战 付出的汗水终将开花
从9月到11月,2个多月集训的无一例外绕不开一个“苦”字。艳阳之下,龙舟、独竹漂运动员在水面上顶住烈日一遍又一遍挥桨;田径场上,团体项目、单人项目的选手反反复复奔跑、对抗;排练室里,表演项目的演员们踩着节奏重复舞动身体……千锤百炼,只为在全国赛场上展示出最佳状态。
在高脚竞速的训练场上,记者注意到几乎每个运动员的膝盖上方都有一个疤痕。运动员周良军告诉记者,这是踩在杆上奔跑时磨出来的伤疤。高脚竞速需要运动员双手各持一杆,脚踩在杆上的踏镫进行奔跑,每一步的跨度可达2-2.3米。周良军说,刚开始学习这个项目时,从杆上摔下来是家常便饭,“一开始经常摔跤,心理障碍会比较大,也有人因此放弃练习这个项目,后来慢慢习惯之后,也感受到了高脚竞速的乐趣。长期练习这个项目就要学会保护好自己。”周良军摊开手掌说道,“手指、脚趾起水泡是常有的事,这个项目练起来还是挺苦的。”
尽管如此,参加高脚项目的几名运动员仍在每一次训练中全力以赴,听到预备口令时,他们就做好上杆的准备,发令枪响,便如离弦之箭冲出起点。
每个项目都有不同的难点需要去克服,如果说高脚竞速运动员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伤病,那押加运动员则要面对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挑战。
“现阶段运动员的主要任务是控制体重。”押加项目教练屈文贵一句话总结了押加的难点。押加根据运动员的体重划分了多个小项,运动员需要在比赛时达到所报项目的体重才能参赛,因此,减重是这个项目的必修课。
屈文贵为运动员们保持体重的方式看起来并不复杂,只是大量训练和合理饮食而已,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十分“折磨”人。“平时能吃3碗饭的,现在只能吃1-2碗,肥肉、碳酸饮料都必须戒掉。”屈文贵的食谱非常严格。
而运动员在长久的坚持中也逐渐习惯了这种方式,贵州民族大学学生欧剑江说:“刚开始当然不习惯,尤其是晚上饿了,只能喝水充饥,夜宵是万万不能吃的。”除了抵抗美食的诱惑,还必须付出大量的体能训练,一方面要增强力量,另一方面还要减少体重,对于这样的训练节奏,欧剑江表示,“必须坚持,一想到能为贵州争光,付出的这些汗水都是值得的。”
11月18日,为期2个多月的集训终于暂告一段落,贵州代表团已启程前往海南三亚,准备投入真正的赛场比拼中。“平等、团结、拼搏、奋进”,在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大舞台上,贵州健儿将用体育精神共同灌注民族团结之花,展示新时代贵州风采。
文、视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彭芳蓉